节气冷知识:为什么清明可以「升级」为节日呢?
清明节是 2008 年正式成为法定假日的,2023 年的清明节是第一次前后都没有调休,只放一天假的情况出现。
在 24 节气之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放假的,同为节气,为什么清明可以「升级」为节日呢?
现今的清明节 (Qingming Festival) 由古代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融合而来。
清明 (Pure Brightness) 最初是一个节气,早在周朝时便有了,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4 月 5 日左右,这时天气清澈,景物明晰,所以古人称之为清明 (Clear and Bright)。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天气渐暖,雨量增多,春耕春种 (spring cultivation and sowing) 正当时。很多农谚都与此有关。
说到清明,就不得不提一个古老节日寒食节 (Cold Food Festival)。寒食节在冬至后 105 天,在清明节前与清明相连。所谓「寒食」,就是禁止生火,不能烧煮,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
寒食节,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相传,晋国公子的重耳因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不离不弃,始终追随左右。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但介子推生性淡泊名利,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求人心切,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便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誓死也不下山,最终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厚葬,并将放火烧山的那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民间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
还有一种说法,寒食是从禁火与生火的制度转换而生成的习俗。禁火与天文历法相关。《荆楚岁时记》叙述南北朝时期的寒食习俗为:「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麦粥」。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祭扫坟墓、祭祀祖先。
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日期很接近,后来人们便经常把二者合一,清明节于是也吸收了寒食节的扫墓祭祖的传统,由农事节气演变为一个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节日了。而如今清明节踏青游玩的习俗则来自于古代的上巳节。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年轻的男女也可趁春光正好,出门游玩。杜甫《丽人行》所描述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的正是这种场景。文人雅士还有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风雅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上巳节逐渐被淡化,而吸收了这两个节日精华的清明,则成为了一个将寒食祭祖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延续至今。清明也成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升级」为节日的节气了。
清明节冷知识大挑战,看看你能答对几道?
1. 农业谚语「清明前后,______」的后半句是?
A. 杏桃开花
B. 气温升高
C. 春耕春种
D. 种瓜点豆
2. 「清明时节雨纷纷」最有可能指的是我国哪里?
A. 黄河流域
B. 南方地区
C. 东北地区
D. 内蒙古
3. 下面哪个是传统清明美食?
A. 山糕
B. 艾窝窝
C. 饺子
D. 青团
4. 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清明传统活动?
A. 踏青、射柳、荡秋千
B. 扫墓、蹴鞠、放风筝
C. 跳绳、划船、采草药
D. 禁火、拔河、戴柳圈
5. 清明的「三候花信」依次是:
A. 菜花、杏花、李花
B. 桐花、麦花、柳花
C. 桃花、杨花、蔷薇
D. 海棠、梨花、木兰
答案请往下↓
1. D
清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一句农业谚语。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2. B
清明时节,暖空气活动逐渐频繁,而此时仍常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多在江南地区相遇,使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华南沿海地区则多发强降雨等天气,开始进入前汛期。
3. D
清明最主要的饮食品种是青团、嫩子、子推馍、润饼等。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4. C
清明的主要习俗有:禁火、打马球、踏青、戴柳、插柳、射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等。
5. B
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跨了八个节气、二十四候。古人为每候选了一种花做代表于是有了「二十四番花信」。清明即有「三信」。《文献通考》云:清明三信为「桐花、麦花、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