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番薯(《纲目拾遗》)


【异名】

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红苕(《广州植物志》),白薯(《岭南草药志》)。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植物形态】

番薯

多年生蔓状草质藤本,秃净或稍被毛,有乳汁。块根白色、黄色、红色或有紫斑。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头形至心形,边近全缘,有角或有缺刻,有时指状深裂。聚伞花序,腋生,花数朵生于一粗壮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绿色,长约1厘米,先端钝,但有小锐尖;花冠漏斗状,长4~5厘米,5短裂,紫红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见。花期冬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叶(番薯藤)、种子(红苕母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冬季收采,刨出块根,除去泥土。


【性味】

甘,平。


①《纲目拾遗》:"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

《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①《纲目拾遗》:"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鲗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③《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④《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


【宜忌】

①《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选方】

①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传习录》)


②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金薯传习录》)


③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连敷数天。(《岭南草药志》)


④治疮毒发炎:生番薯洗净磨烂,敷患处,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岭南草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