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桃


——阳桃(《纲目》)


【异名】

三帘(杨孚《异物志》),五敛子(《南方草木状》),羊桃、五梭子(《桂海虞衡志》),杨桃、三菍(《生草药性备要》),山敛、三敛子(《广东新语》),酸五棱(《南宁市药物志》),三棱子,木踏子(《广西中药志》),风鼓,鬼桃(《泉州本草》)。


【来源】

为酢浆草科植物阳桃的果实。


【植物形态】

阳桃

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米。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有小叶5~9枚,叶柄及总轴被柔毛;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下面近无毛或薄被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小,腋生,长约3厘米;花长5~6毫米,近钟形;萼红紫色,长约为花瓣之半;花瓣白色至淡紫色;雄蕊10,其中5枚较短的无药;子房5裂,5室,每室有胚珠多颗,花柱5。浆果卵状或椭四状,长5~8厘米,3~5棱,绿色或绿黄色。花期春末至秋。

分布我国东南部及云南。多栽培于园林或村旁。


本植物的根(阳桃根)、花(阳桃花)、叶(阳桃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鲜果肉含水分约91%,含有草酸、柠檬酸、苹果酸、蔗糖、果糖、葡萄糖和痕迹量脂肪。种子含水分25%,油37%。


【性味】

甘酸,寒。


①《纲目》:"酸甘涩,平,无毒。"


②《陆川本草》:"性寒,甘酸。"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酸,性凉,无毒。"


【功用主治】

清热,生津,利水,解毒。治风热咳嗽,烦渴,口糜,牙痛,石淋。


①《纲目》:"主治风热,生津止渴。"


②《岭南杂记》:"能解肉食之毒。又能解岚瘴。"


③《纲目拾遗》:"脯之或白蜜溃之,不服水土与疟者皆可治。"


④《岭南采药录》:"止渴解烦,除热,利小便,除小儿口烂,治蛇咬伤症。"


⑤《陆川本草》:"疏滞,解毒,凉血。治口烂,牙痛。"


⑥《广西中药志》:"解酒毒,消积滞。"


【用法与用量】

内服:生食、煎汤或捣汁。


【宜忌】

《药性考》:"多食冷脾胃,动泄澼。"


【选方】

①治风热咳嗽:阳桃鲜食。(《泉州本草》)


②通石淋:阳桃三至五枚,和蜜煎汤服。(《泉州本草》)


③治疟母痞块:阳桃五至八枚,捣烂绞汁。每服一杯,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