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桐子根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毛桐的根。


【植物形态】

毛桐,又名:红吊福、沉沙木、紫糠木、猪肚木、红毛桐子。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米。幼枝密被棕黄色的茸毛。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卵圆形,长12~17厘米,宽8~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微小的齿,有时具不规则的波浪形,纸质,上面绿色,幼时被毛,后无毛,下面被棕色柔毛;叶柄长6~12厘米,密被茸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序柄被毛;雄花簇生,萼片3~5裂,无花瓣,雄蕊多数;雌花单生于苞腋内,萼片3~5裂,雌蕊1,子房圆形。蒴果圆球形,基部具苞片3,果柄长5~8毫米,所有部分均被星状毛。花期6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坡地的疏林中或灌丛中。分布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叶(红帽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微苦甘,无毒。"


【功用主治】

①《四川中药志》:"治肺热吐血,五劳七仿及肺痨咳血。"


②《广西药植名录》:"清热,止痛。治白浊,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2两。


【选方】

治肺痨咳血:大毛桐子根一至二两,配子公鸡炖服。(《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