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冷知识: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钱?

历史冷知识,历史趣味知识

    01

      关于银子到底价值几何,今人大多毫无概念,经常犯错误。
      很多电视剧尤其可笑,描写古人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出现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银票这些荒唐的情节

      即使金庸这样的大师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
      这些错误荒唐严重到什么程度,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之所以犯错误的原因,主要为两个误区
      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02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
      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 (清初以前) 到三千多文 (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 (相当于 1.2 市斤) 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
      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
      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
      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
      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时用「铜钱 (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 200 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 24 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 20 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只是 45 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 19 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03

      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制度极为混乱。
      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 94.4 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 188.8 公斤大米,就是 377.6 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 1.5 元至 2 元之间,以中间价 1.75 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 = 人民币 660.8 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
      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 5 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 1000 文铜钱 (又称一贯),就可以买 200 斗米,10 斗为一石,即是 20 石,唐代的一石约为 59 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 1.75 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 4130 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 10 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 = 2065 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
      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 1000 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 2000 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在宋朝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
      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 800 或 850 个为一贯的,也有 480 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 770 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 (米) 折钱三十文」的记载。
      姑且以 2000 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 1 石 600 - 300 钱 (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
      1 两基本上可以买到 4 - 8 石大米,以宋石 66 公斤计算,1 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 924 - 1848 元;(一说宋石为 96 斤,就相当于 1 两银子 672 - 1344 元)

    04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 (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 (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那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
      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

      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05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 150 - 220 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 600 - 800 元;
      北宋朝中期 600 元 - 1300 元 (或 1000 - 1800 元)
      盛唐时期 2000 - 4000 元。

      下面再提供一些古代数据,提高一下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 5 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 1000 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 45 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 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哪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 270 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 更多 历史冷知识 白银冷知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趣味知识 (zhangzaix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