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猪肉越来越难吃
是猪变了还是人变了?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种感觉
现在市面上的猪肉
似乎没有以前的好吃了
最初我天真的以为
这是现在的人口味变刁了
直到查阅了相关资料我才发现
猪
确实变了
1. 以前的猪肉炒菜为什么那么香?
小时候一家炒猪肉
整个楼道都能闻到阵阵肉香
猪肉之所以能这么香
主要靠的是「肌内脂肪」
猪肉的肌内脂肪
也称为猪肉的大理石纹理或雪花纹理
是指猪肉中
散布在肌肉纤维之间的脂肪
肌内脂肪对猪肉的口感、质地和风味
具有重要影响
肌内脂肪含量越高
肉质通常会更鲜美、多汁和柔软
肌内脂肪的分布和含量
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遗传、饲养条件、饲料成分、猪只年龄等
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是品种
不同品种的猪肉
肌内脂肪含量差异较大
例如
黑毛猪肉的肌内脂肪含量较高
肉质口感较好
而瘦肉型猪肉中
肌内脂肪含量较低
肉质就较为紧实
猪肉的肌内脂肪
通常以隐形的形式存在
有时不易察觉
但在烹饪过程中
肌内脂肪会逐渐融化
使猪肉变得更为美味
2. 现在的猪肉是真的变得难吃了吗?
这不是父母辈的错觉
现在的猪肉
确实没有以前的好吃了
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其实就是猪品种的变化
国内的本地土猪种类
是非常丰富的
上世纪 80 年代之前
本土的土猪还是国人餐桌上的主角
占据了 9 成以上的市场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外种猪
这些品种瘦肉率高、繁殖力强
迎合了市场的需求
开始被大量繁殖
这压榨了土猪的生存空间
养土猪的人越来越少
甚至导致了十余个本土猪品种的灭绝
苏州的横泾猪
温州的虹桥猪
福建的平潭黑猪、福州土猪等等
都已绝种
另外
为了追求更高的产肉量
各种杂交育种、改良育种也开始出现
如今
土猪的占有率
只剩不到 10 %
摆在我们餐桌上的猪肉
确实和之前的不太一样了
3. 引进的猪肉不好吃,为什么还引进?
之所以要引进和改良猪种
是因为当时的本地土猪
确实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
① 首先是效率的问题
本地土猪普遍需要一年时间
才能出栏
真的是「过年才能杀头猪」的程度
而引进的猪种
则把这个时间压缩到了半年
② 其次是猪肉的品质
本地土猪脂肪含量高
「肥肉」多一些
而引进的品种瘦肉率更高
对当时的国人来说
「瘦肉」更能得到青睐
对「肥肉」反而没有太多兴趣
③ 需求决定市场
养殖户们发现引入的品种收益更高
自然更愿意养引进的品种
4. 「没以前好吃」的东西,不只是猪肉…
以前的西红柿
凉水一冲可以直接吃
一口咬下去
满嘴都是酸酸甜甜的汁水
现在的西红柿
没啥酸甜味儿
有些还硬邦邦的
以前的西瓜
又沙又甜
而现在
似乎很少能吃到特别甜的西瓜了
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
好像都变得不如以前好吃了
和猪肉一样
它们的品种也在发生着变化
为了提高产量、抗病虫害和易于运输
现代农业经常选择那些
经过培育的蔬菜和水果品种
在这个过程中
口感和营养可能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从而影响了食物的味道
品种培育配合技术的进步
让农产品摆脱了季节的禁锢
随时都可以被摆上餐桌
但这也让它们丢失掉了一部分味道
那盘「香喷喷的炒猪肉」
或许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了
附录
① 各国猪肉年消耗量
中国 8829.6万吨
欧盟28国 4426.7万吨
美国 4134.9万吨
巴西 2106.1万吨
俄罗斯 1147.3万吨
② 猪的全身都是宝~
猪肉可以吃
猪头可以骂人
猪鬃可以做毛刷
猪皮可以制皮革
猪油可以做肥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