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古代上班族的KPI噩梦

历史冷知识,历史趣味知识

      现代人生活压力巨大,前段时间风靡了「996」,最近又火了「困在系统里」,如果说这两者都是个别行业的特殊现象,那如噩梦般跟在每个人身上的 「KPI」,相信广大社畜们一定不会陌生,它常常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你是不是常常在想,这些该死的制度都是从哪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当然是从古代一步步传承下来的了。
       国家就像一个公司,国家录用官员,就像公司招聘;国家对官员的管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展成为了今天公司对人员的各种管理制度。

  • 应聘途径
       中国古代的招聘,一开始都在亲戚朋友范围内招,也就是说依据血缘亲疏来定岗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分封制」。周王将亲朋好友一个个安插在不同的地方当诸侯,相当于区域经理,诸侯们负责自己区域的官员任命,再往下层层分封小宗。
       但这种招聘方式有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血缘越分越远,彼此的勾连越来越浅,最开始的时候,彼此的叔叔、二大爷等都互相熟悉,还能知道他们叫什么,是做什么工作的,有几个老婆几个孩子;但到了后来,各家都不认识各家,就好像00后这一代认不全70后一代的长辈意思一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分裂的局面,遇到利益冲突,互相之间毫不客气地争抢,最终导致周的垮台。
       这就和现在以亲戚朋友组成的公司类似,很难维持长久稳定。
       到了汉代,招聘出了新花样,叫做「察举制」;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二者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实都是从社会中挑选有才能、有贤德的人。
       真正影响深远的招聘途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创举是,不再以血缘、门第为录取标准,而是以笔试试卷定优劣。我们通常认为科举演变为了今天的高考,而科举中的「密封」等措施也被高考所沿用,但究其本质而言,科举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因此它于现代来说,可谓是公司招聘中笔试的开端。
  • 面试
       有笔试,必定也有面试,汉唐的面试可谓真正的「BOSS直聘」了。汉武帝时有「策问」,而应答则叫「对策」,这也是「对策」一词的来源。「策问」其实就是和皇帝面对面,解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董仲舒就是在对策中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而名扬天下。
       唐武则天时,首创了殿试,并被宋元明清各朝所沿用。殿试即殿前试人,殿试的第一名就是状元。不过,古时殿试虽然也是面试,但与今天有所不同,古时的殿试不是淘汰制,而是排位制,也就是说,一旦进入殿试,就已经拥有了入职资格,只是在入职之前,再次进行一个能力水准的评定排位。
       古时的面试除了考才能,一些特殊岗位也有特殊的要求,比如「礼仪」岗位,就需要「大音」,也就是大嗓门;而大部分的岗位,都要看颜值。汉代选拔太学生,要求「仪状端正」;唐朝选官有「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其中「身」就是要求「体貌丰伟」,而武官则有身高的标准限制,具体以身高六尺画线,唐代一尺大约有28厘米左右,按这样来算,唐武官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八以上。
       那如果没有考上国家公务员,民间的招聘又是什么样呢?唐代土地产权私有化以后,雇佣劳动日益普遍化,求职的人为了寻求雇主、争取合理或高额的雇价而集中在市坊中,于是出现了「佣作坊」,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人才市场」。
       宋代基本沿用了唐的这种习惯,但行业细分更明显了,且有男女工的区分,《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觅女使,即有引至牙人。」这其中,「行老」就是宋代都市中专门介绍职业的人,「牙人」则是指买卖双方的中介,两者都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猎头」。
  • 合同
       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就可以入职工作了,入职时正规公司都会和员工签署劳动合同,古代的合同一般叫做「契」。我们似乎并没有听过皇帝这个老板会跟自己的员工签合同,因为他可以随时让你滚蛋,签不签合同似乎也没什么意义。
       不过在朝廷上班通常会有任命证书,唐代文官的任命证书叫「告身」,具体可细分为册文、诏授、制授等,这些官员的后代可以凭借告身求得萌荫。
       但在民间,合同却极其重要。元朝《大元通制》中的《通制条格》里就对国家的雇佣方面做了一系列规定,比如要求「务夺农时」、雇钱的支付不分户等,而是需根据市场价格「随即支付」、订立雇佣文书要「三面说合,明白写立文约」等。
       我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最开始农业的雇佣要比商业更加普遍。早期的雇佣一般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如魏晋南北朝时的佃客。发展到明清时,农业雇佣被进一步细分为了长工、短工、忙工等;而商业方面,也有雇工、雇脚夫等,这时候「合同」就十分必要了,需要规定各种条款,如工作时限、工作内容、薪资报酬等。比如下面这条:
       雇长工契
       某里某境某人为无生活,情愿将身出雇典与,某里某境某人家,耕田一年。凭中议定主资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逃懒。主家杂色动用器皿,不至损失。其银约四季支取,不缺。如有风水不虞,此系己命。不于银主之事,今欲有凭,立契存照。
  • 述职
       进入一家公司,一般会有不定期的述职,所谓述职,就是说说自己近期做了什么,有哪些提升,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等。当然,大部分述职都是有一定意义的,比如转正述职,升职述职等。
       「述职」追溯起来,最早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周代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下的诸侯需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其中有一项就叫「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即诸侯定期向周天子汇报自己的政绩情况,而这种述职,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我国古代考核制度的雏形。
  • KPI
       述职可以算是一种考核制度,而真正的考核制度,也就是KPI的制定,到战国时期,发展为上计制。上,向上汇报;计,计簿,就是平时的工作记载。具体做法大致是根据官吏管辖区域的具体情况,年初时制定赋税收入,户口等事项,写在木券上,木券剖二,一份备案,一份自留,到了年终考核是否达标。但此时的「上计」制度刚刚形成,只是一个1.0版本,存在许多BUG,比如具体标准、管理机构都没有确定。
       到了汉代,考核逐渐完善,被称为「考课」,不仅程序化了,还法律化了,制定了《上计律》、《考功课吏法》等,这可以算是个2.0版本,但还有优化的空间。
       隋唐时期,考课与官吏的进阶升级有直接关系,唐朝时规定考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宋元时考课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把这种KPI发展到极致的,是明朝;明朝把这一制度彻底进行贯彻的,是张居正。张居正改革中的其中一条措施,是考成法,其实就是给各级官员制定KPI,公司的KPI制定是为了公司盈利,而考成法制定的最根本目的也一样,就是解决明朝的财政危机。
       考成法的具体内容可以从《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中窥得,张居正在奏章中提到,六部各衙门需要设置文簿,记载官员的待办事项,并根据优先级设置完成期限。与上计制类似,张居正要求每个部院需要有两本专门供考成的簿册,「一本送科注销,一本送内阁查考。该科照册内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陆续完销。」并且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层层负责,系统分明,最终内阁根据政绩考核,给予各部奖惩。
       张居正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领导人,各级官员背着张居正制定的KPI疯狂干活儿,以至于「朝下令,夕奉行」,也就是说早上下令,晚上就干完了,完全没有了以前因循苟且、推脱敷衍的坏毛病。
       如果不是给国家干,而是给私人干,也有工作完成的硬性考核指标。明朝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朝代,我们从《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创业中就可以窥得一二。拿明代的「快递业务」——脚夫这一行来说,在一则《雇脚夫契 》中明确说明:「每名先借上期银若干,余者候在挑到地头算明凑足。自上路后,一心看管物货,不致失落损害,如有一名肩挑不到,甘将己银另雇人夫前到地头。」也就是说,接了活儿以后只能得到部分的酬劳,而一旦不能按时送达,就随时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 薪资
       说完了KPI,我们说点激动人心的事儿——薪资。古时候,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够按劳分配的,比如北魏前期,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史称「百官无禄」,官员养活自己全靠「抢」,直至孝文帝改革才制定了俸禄制;再比如明朝洪武时,官员不仅每天担惊受怕,而且俸禄极低,只够养家糊口。
       那么,哪个朝代升职加薪的制度比较完善,且俸禄较高呢?答案是唐宋。
       唐宋时的资格管理相当细密,薪资俸禄等级制定也相对完善。在我国古代,除了钱这种粗(mí)俗(rén)的物质外,皇帝往往会给立了大功的官员更高级别的赏赐,算是精神鼓励,我们在电视上也经常会见到,比如「免死金牌」(具体能不能免死还是得皇帝说了算)、「黄马褂」等。
  • 工作时间和奖惩
       说到工作时间,每个朝代都不太一样,唐朝相对比较幸福,一般是半天班,节假日也比较多,但到了明清时期就惨了。比如明朝洪武年间,大臣们凌晨4点左右就要等候皇帝,有一个叫钱宰的官员抱怨:「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真是不同时代,同一梦想。除了早起,明朝这家大公司还有一个更变态的制度,那就是二十四小时无死角无盲区的监控制度。钱宰前一天晚上刚做了打油诗,朱元璋第二天就知道了,上朝的时候还给他改了改诗,将「尚嫌迟」改成了「尚忧迟」,把钱宰和其他官员都吓出一身冷汗。
       打卡时间早外加无死角监控,已经够可怜了,明朝还有一项耸人听闻的惩罚制度,那就是廷杖制度。廷杖说通俗一点就是打屁股,而且是大庭广众脱了裤子打屁股。被廷杖的官员轻者卧床半月,重则一命呜呼,这简直是用生命在上班。
       另外,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有上夜班的可能。比如宋朝,有夜市,当然有人上夜班;再比如清朝,军机大臣要轮值夜班。
  • 养老保险
       古代的官员大部分都有养老保险,退休以后仍然可以领取俸禄,不过每个朝代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周代,卿大夫一般有私人采邑,因此养老无忧;秦汉有点惨,官员除非有爵位才有爵禄,否自只能自食其力;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官员退休后仍然有优厚的待遇;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待遇趋于简簿,但也有一定的「退休金」。
       政府官员养老制度尚且不完善,那普通百姓的养老该怎么办呢?雇主一般不会给雇员提供这种待遇,而我国历代帝王一以贯之的做法基本上是「以孝治国,以家养老」,也就是说,老了靠子女。比如在《宋刑统·户婚律》中便有相关记载:「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若祖父母、父母令别籍,及以子孙妄继人后者,徒二年,子孙不坐」。由此可见,宋朝政府严格要求子孙在自己祖父母、父母在世之时要无条件地与他们同居共处,侍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
       当然,古时也设置有「政府养老院」,用来救济、安置无产无业、无依无靠的老年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开创了古代社会养老的先河,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养老机构——孤独园和悲田坊。宋代受唐代影响,创办了福田院、安济坊等济贫养老机构。明朝时,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母兄弟基本都死于饥荒,因此他提出了更加切实的养老政策,主要为物质赏赐、侍丁制度、官办养老机构等。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聊了古代上班族的一些「日常」,相比古代,现在的上班族正常情况下起码不会被监视,更不会被打,想一想,还是比较幸福的。
  •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
       《明史》,张廷玉
       《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姜辉
       《张居正的考成法研究》,赵鹏
       《东京梦华录》,孟元老
       《唐代雇佣制度研究》,李洪涛
       《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谭光万
       《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徐嘉露
       《我国古代养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马阳


    转载请注明:趣知识 (quzhishi.com)


    » 趣味历史:读书人的一种常见死法!
    » 趣味历史:外国人用面粉做面包,中国人却蒸成馒头?
    » 趣味历史:封建迷信可以有多可怕!
    » 趣味历史:古代上班族的KPI噩梦
    » 趣味历史:方便面要是到了古代,适合作为军粮吗?
    » 趣味历史:有文化可以多可怕?
    » 趣味历史:历史上的女装大佬究竟有多离谱?